使徒行传第13章逐节注解、祷读

【徒十三1】「在安提阿的教会中,有几位先知和教师,就是巴拿巴和称呼尼结的西面、古利奈人路求,与分封之王希律同养的马念,并扫罗。」

【徒十三2】「他们事奉主、禁食的时候,圣灵说:『要为我分派巴拿巴和扫罗,去做我召他们所做的工。』」

【徒十三3】「于是禁食祷告,按手在他们头上,就打发他们去了。」

  • 圣灵赐给教会的恩赐(林前十二28),第一是使徒、第二是「先知」(1节)、第三是「教师」(1节)。「先知」是在各个教会中按照圣灵的启示,或作神话语的出口(申十八18;彼后一21),或预言将要发生的事(十一27-28)。「教师」是在一个地方教会中教导圣经。这里并没有说谁是「先知」、谁是「教师」,因为同一个人可能兼有几种恩赐。
  • 「巴拿巴和称呼尼结的西面、古利奈人路求,与分封之王希律同养的马念,并扫罗」(1节),这五个领袖是一个特殊的组合,只有在基督里,才能有这样的合一:
    1. 「巴拿巴」是个亚兰名字,意思是「劝慰之子」。他是出生在塞浦路斯的犹太人,也是耶路撒冷教会差派来的门徒代表,
    2. 「尼结」是个亚兰名字,意思是「黑」;「西面」是个犹太名字,意思是「听见」。「称呼尼结的西面」可能是个黑皮肤的犹太人。
    3. 「路求」是个罗马名字,意思是「白」。「古利奈人路求」可能是安提阿教会的创始人之一(十一20),来自北非的利比亚。
    4. 「马念」是个犹太名字,意思是「安慰者」。他来自加利利,可能是给「分封之王」希律·安提帕小时候作玩伴的奴隶,长大以后也鸡犬升天。这两个一起长大的人,现在却分道扬镳:希律·安提帕「藐视耶稣」(路二十三11),已经死于主后39年;马念则跟从耶稣,现在年近七十,仍然被神继续使用。
    5. 「扫罗」是个犹太名字,意思是「渴望」,他来自学术中心大数,是一个经过严格训练的法利赛人。
  • 「他们事奉主、禁食的时候」(2节),原文「事奉」与「禁食」是并列的,表明他们是以禁食祷告来事奉主。「事奉」就是侍立在主面前,等候主的吩咐。人若不肯安静等候主的吩咐,只顾自己忙个不停,表面热心摆上,其实只是满足自己的属灵感觉、并不是在事奉主。
  • 「要为我分派巴拿巴和扫罗,去做我召他们所做的工」(2节),这是圣灵第一次向教会发布命令。圣灵「召他们所做的工」,不是改良社会、周济穷人,而是传讲福音、解决这个世界最根本的难处。这次外出宣教既不是根据教会的计划,也不是由于环境的逼迫,完全是「本于祂,倚靠祂,归于祂」(罗十一36)。神若要发起工作,必会先呼召工人,既不需要有人毛遂自荐,也不需要别人指手画脚(赛四十13);自告奋勇者都会半途而废,越俎代庖者总是适得其反。真正委身事奉神的人,首先应当学会的「事奉」,就是在祷告中等候神的呼召。
  • 「分派 ?φορ?ζω/aphorizo」原文的意思是「分开、选出」,又被译为「分别」(加一15)、「特派」(罗一1)。主耶稣已经在大马士革的路上拣选了扫罗,吩咐他「在外邦人和君王并以色列人面前宣扬我的名」(九15),但却没有告诉他去哪里,而是让他在大马士革、耶路撒冷和大数一边在等候中事奉、一边在事奉中预备。正如神在吾珥呼召亚伯拉罕,他「蒙召的时候就遵命出去,往将来要得为业的地方去;出去的时候,还不知往哪里去」(来十一8)。但是,主对个人的呼召,一定会借着教会来印证。时候到了,圣灵就让教会为祂「分派巴拿巴和扫罗」(2节),让众肢体一起印证主的带领、一同进入彼此配搭。教会的元首所做的一切工作,都会做在「基督的身体」(弗四12;西一24)里,也会借着「基督的身体」做出来。凡是主所「拣选的器皿」(九15),都不是独来独往的英雄;凡是圣灵所发起的宣教,都不是脱离教会的行动。
  • 圣灵从安提阿教会,而不是从耶路撒冷教会中呼召人向外邦宣教,并非因为安提阿教会的背景多元、人才济济、忠心传道,而是因为圣灵对他们的恩赐和计划不同(加二9)。安提阿教会是一个顺服圣灵的教会,他们不是忠心地安排了宣教的计划、聪明地派出了最好的人选,而是顺服地放弃了两位出色的领袖,也放弃了个人和教会原有的计划:有些人必须留下、有些人必须出去。一个能被主大大使用的教会,乃是完全顺服圣灵的教会。
  • 虽然安提阿教会已经清楚了解圣灵的旨意,但仍然「禁食祷告」(3节),竭力向神祈求能力。「按手在他们头上」(3节),表示按手的人和被按手的人在灵里合一。因此,宣教士出去,也就是教会出去;外出的工人并不孤单,他们不但有主的同在,还有教会的祷告和记念。

【徒十三4】「他们既被圣灵差遣,就下到西流基,从那里坐船往塞浦路斯去。」

【徒十三5】「到了撒拉米,就在犹太人各会堂里传讲神的道,也有约翰作他们的帮手。」

  • 使徒保罗一生有三次宣教旅程,第一次旅程记录在十三4到十四26,时间大约是主后48至49年,此时保罗信主已经「过了十四年」(加二1)。教会史上第一次远方宣教,开始得如此低调卑微,没有欢送仪式、也没有使徒致辞,只有三个人静静地坐上一艘没有名字的船,带着简单的行装和基督的福音,但却从此改变了整个世界!
  • 「打发」(3节)他们的是教会,「差遣」(4节)他们的却是圣灵。宣教士必须在教会的「祷告」(3节)和「打发」下出去,但教会的责任不是给他们制定计划,而是给他们自由、供他们所需,让圣灵自由地「差遣」自己的宣教士。宣教士只有一个资格,就是「被圣灵差遣」(4节)。人不能自己作宣教士,教会和神学院也不能制造传道人,只有主自己才能。人若自己出头为神做工,即使目的是为了传扬福音、造就教会,内心所夸口的也是个人的心志、自己的摆上。只有放下自己的计划、接受「圣灵差遣」的人,才会真正承认:「我传福音原没有可夸的,因为我是不得已的。若不传福音,我便有祸了」(林前九16)。
  • 「下到西流基」(4节),指从安提阿向西顺流而下30公里,奥龙特斯河(Orontes)出海口附近的港口「西流基 Seleucia」。
  • 「塞浦路斯」(3节)是地中海东部的一个大岛、巴拿巴的家乡(四36),岛上的居民大都是希腊人,安提阿教会也有人来自岛上(十一19-21)。
  • 「撒拉米 Salamis」(5节)是位于塞浦路斯岛东岸的港口,距离「西流基」港210公里。这是一个希腊化的城市,犹太人很多,有不止一间会堂(5节)。保罗虽然是外邦人的使徒,但他每到各地,通常都是先到犹太人的会堂讲道(十三14、46;十四1;十六13;十七1-0;十八4、19;十九8;二十八17),把福音先传给犹太人(罗一16)。
  • 「约翰」(5节)就是巴拿巴的表弟马可(十二12,25;西四10),他很可能也有亲友在岛上。
上图:使徒行传第十三章的主要地点:安提阿、西流基、撒拉米、帕弗、别加、彼西底的安提阿、以哥念。

上图:使徒行传第十三章的主要地点:安提阿、西流基、撒拉米、帕弗、别加、彼西底的安提阿、以哥念。

【徒十三6】「经过全岛,直到帕弗,在那里遇见一个有法术、假充先知的犹太人,名叫巴·耶稣。」

【徒十三7】「这人常和方伯士求·保罗同在。士求·保罗是个通达人,他请了巴拿巴和扫罗来,要听神的道。」

【徒十三8】「只是那行法术的以吕马(这名翻出来就是行法术的意思)敌挡使徒,要叫方伯不信真道。」

  • 「帕弗 Paphos」(6节)位于塞浦路斯岛的西端,距撒拉米大约180公里,是塞浦路斯行省的首府。
  • 「巴·耶稣」(6节),意思是「约书亚的儿子」。
  • 「方伯」(7节)是罗马省长的头衔,民事权力与巡抚相同,但没有军权。罗马帝国把意大利之外的领土划分为皇帝行省(Imperial province)、元老院行省(Senatorial province)和藩属国。皇帝行省通常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边疆省份,由罗马皇帝直接任命掌握军权的巡抚(Governor)统治,并有罗马驻军。犹太、叙利亚和埃及都是皇帝行省。元老院行省是历史较长、拉丁化较深的行省,叛乱的风险较小,由元老院任命没有军权的方伯(Proconsul)统治,塞浦路斯(十三7)、亚该亚(十八12)、亚细亚(十九38)都是元老院行省。藩属国则由罗马帝国在当地民族中任命小王或分封王进行统治,主耶稣出生时的犹太就是一个藩属国。
  • 「士求·保罗是个通达人」(7节),所以不会轻易被术士迷惑,肯听福音。
  • 「敌挡使徒」(8节),原文是「敌挡他们」(英文ESV译本)。
上图:1912年在彼西底的安提阿发现的石碑,上面刻有「士求·保罗」,原件存于土耳其Yalvac博物馆。圣经批判家们经常批评路加在徒十三7用「方伯」来称呼塞浦路斯的执政官,因为塞浦路斯由罗马皇帝直辖,官位应当是「巡抚 Propractor」而不是「方伯 Proconsul」。后来考古学家发现,主前30年塞浦路斯由罗马皇帝直辖,但主前22年后改为由罗马元老院直辖,由「方伯」治理。1877年,考古学家在「帕弗」以北附近的Silo城发现一块碑文上刻有「方伯保罗」,日期是主后54年左右,证实了路加福音的精确性。

上图:1912年在彼西底的安提阿发现的石碑,上面刻有「士求·保罗」,原件存于土耳其Yalvac博物馆。圣经批判家们经常批评路加在徒十三7用「方伯」来称呼塞浦路斯的执政官,因为塞浦路斯由罗马皇帝直辖,官位应当是「巡抚 Propractor」而不是「方伯 Proconsul」。后来考古学家发现,主前30年塞浦路斯由罗马皇帝直辖,但主前22年后改为由罗马元老院直辖,由「方伯」治理。1877年,考古学家在「帕弗」以北附近的Silo城发现一块碑文上刻有「方伯保罗」,日期是主后54年左右,证实了路加福音的精确性。

【徒十三9】「扫罗又名保罗,被圣灵充满,定睛看他,」

【徒十三10】「说:『你这充满各样诡诈奸恶,魔鬼的儿子,众善的仇敌,你混乱主的正道还不止住吗?」

【徒十三11】「现在主的手加在你身上,你要瞎眼,暂且不见日光。』他的眼睛立刻昏蒙黑暗,四下里求人拉着手领他。」

【徒十三12】「方伯看见所做的事,很希奇主的道,就信了。」

  • 面对「行法术的以吕马」(8节),扫罗走到前面,靠着圣灵施行神迹反击。从这时候起,扫罗就成了这个宣教团队的领袖,并且改称「扫罗」(9节)为「保罗」(9节)。
  • 保罗是罗马公民,罗马公民可以有三个名字,他的姓、也就是第三个名字是「保罗」(Paullus),意思是「小的」。罗马公民又可以有第四个名字,即出生时取的昵称,犹太名字「扫罗」可能就是保罗的昵称,意思是「渴望」。过去,他在犹太人中使用「扫罗」一名,而现在他开始进入以外邦人为主的环境中,就使用「保罗」一名,而犹太名字「扫罗」只在向犹太人作见证时才使用(二十二7;二十六14)。
  • 保罗「被圣灵差遣」(4节),关键的时候才能「被圣灵充满」(9节)、击退仇敌。从前,敌挡真道的不是法利赛人的教条主义,就是撒都该人的理性主义,现在却是术士的神秘主义,今天,许多信徒也常常被新纪元的神秘主义诱惑,以致远离了圣徒所当秉持的信心。因此,圣灵果断击退仇敌,用真正的超自然能力揭穿假冒的神秘主义,「因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,乃是与那些执政的、掌权的、管辖这幽暗世界的,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」(弗六12)。
  • 「圣灵所结的果子,就是仁爱」(加五22),但保罗「被圣灵充满」以后,说话却非常严厉:「你这充满各样诡诈奸恶,魔鬼的儿子,众善的仇敌,你混乱主的正道还不止住吗」(10节)?因为圣灵的爱里也带着圣洁的火焰,保罗对以吕马严厉的责备中、饱含着对士求·保罗灵魂的爱(12节)。保罗故意不称术士的名字为「巴·耶稣」(6节),即「约书亚的儿子」,而是责备他是「魔鬼的儿子」。「正道」原文是「正直的道路」。
  • 「现在主的手加在你身上,你要瞎眼,暂且不见日光」(11节),这是保罗所行的第一个神迹。保罗蒙主差遣,「要叫他们的眼睛得开,从黑暗中归向光明,从撒但权下归向神」(二十六18),但他所行的第一个神迹,却是叫人「眼睛立刻昏蒙黑暗」(11节)。这也是主耶稣在保罗身上做工的方法(九8),祂叫人的肉眼「暂且不见日光」,目的是打开人的心眼,使人能专心仰望神。
  • 塞浦路斯方伯的名字也叫保罗(7节)。这位外邦人看到了圣灵用严厉的神迹证实了真道,对「神的道」(7节)的兴趣就变成了对「主的道」(12节)的相信。这是保罗宣教旅程中第一位信主的外邦人。当一个犹太人陷入黑暗的时候,一位外邦人却接受了光照。这个犹太人的瞎眼正描绘出以色列人的盲目(二十八26-27)。从此,外邦人逐渐成为福音的主要对象。

【徒十三13】「保罗和他的同人从帕弗开船,来到旁非利亚的别加,约翰就离开他们,回耶路撒冷去。」

  • 在帕弗的神迹(9-12节)之前,当提到扫罗和巴拿巴的时候,都是先提巴拿巴,再提扫罗(1、2、7节)。但从帕弗之后,除了三处经文之外(十四14;十五12、25),都是先提保罗、再提巴拿巴(43、50节;十五2、22、35),甚至不提巴拿巴的名字(13节)。巴拿巴甘作助手,即使默默无闻,也不以为意,他的伟大就在于此。
  • 「旁非利亚 Pamphylia」(13节)是位于小亚细亚南部地中海沿岸的罗马省份。保罗一行可能从帕弗向西北行船300公里、在「亚大利 Attalia」(十四25)登陆,然后向内陆走了16公里,到达旁非利亚的首府「旁非利亚的别加 Perga in Pamphylia」(13节)。保罗可能在这里得了小亚细亚沿海常见的疟疾(加四13-14),虽然这种病经常复发、头痛剧烈(林后十二7-8),但却无法阻止「被圣灵差遣」(4节)的福音使者。
  • 保罗和巴拿巴从访问别加以后,所要到访的城市都位于小亚细亚半岛的安纳托利亚高原,沿着罗马公路都可以到达。马可此时退出了宣教旅程,可能是畏惧远方托罗斯山脉(Taurus Mountains)的崇山峻岭。保罗此时不喜悦马可离去(十五38),但马可后来却大大地改变,重新获得了保罗的器重,称赞「他在传道的事上于我有益」(提后四11)。
上图:「旁非利亚的别加」遗址。从远处可以看到向北的道路是一片崇山峻岭,所以让马可打了退堂鼓。

上图:「旁非利亚的别加」遗址。从远处可以看到向北的道路是一片崇山峻岭,所以让马可打了退堂鼓。

【徒十三14】「他们离了别加往前行,来到彼西底的安提阿,在安息日进会堂坐下。」

【徒十三15】「读完了律法和先知的书,管会堂的叫人过去,对他们说:『二位兄台,若有什么劝勉众人的话,请说。』」

  • 「彼西底的安提阿 Antioch in Pisidia」(14节)位于彼西底和吕高尼(Lycaonia)两个地区的交界处,是爱琴海、地中海和安纳托利亚中部地区的十字路口。这城位于海拔一千二百多米的安纳托利亚高原,从别加到这里需要向北跨越190公里的崇山峻岭,沿路荒凉、盗贼出没,旅途很艰苦。
  • 保罗可能有塞浦路斯省长士求·保罗(12节)的推荐信,所以「管会堂的」(15节)才请他们讲道。犹太人会堂的崇拜程序,一般是先有祈祷、再有祝福,然后由管会堂的安排人宣读某处律法和先知书,可能在读完后稍作解释和劝勉。如果座中有重要人物,管会堂的还可能邀请他说些劝勉人的话(路四15-17)。

上图:彼西底的安提阿的奥古斯都庙遗址。

【徒十三16】「保罗就站起来,举手,说:『以色列人和一切敬畏神的人,请听。」

【徒十三17】「这以色列民的神拣选了我们的祖宗,当民寄居埃及的时候抬举他们,用大能的手领他们出来;」

【徒十三18】「又在旷野容忍(或译:抚养)他们,约有四十年。」

【徒十三19】「既灭了迦南地七族的人,就把那地分给他们为业;」

【徒十三20】「此后给他们设立士师,约有四百五十年,直到先知撒母耳的时候。」

【徒十三21】「后来他们求一个王,神就将便雅悯支派中基士的儿子扫罗,给他们作王四十年。」

【徒十三22】「既废了扫罗,就选立大卫作他们的王,又为他作见证说:“我寻得耶西的儿子大卫,他是合我心意的人,凡事要遵行我的旨意。”」

【徒十三23】「从这人的后裔中,神已经照着所应许的,为以色列人立了一位救主,就是耶稣。」

【徒十三24】「在祂没有出来以先,约翰向以色列众民宣讲悔改的洗礼。」

【徒十三25】「约翰将行尽他的程途说:“你们以为我是谁?我不是基督;只是有一位在我以后来的,我解祂脚上的鞋带也是不配的。”」

  • 「彼西底的安提阿」(14节)是一个罗马直辖的殖民地,城里集中了希腊的哲学、罗马的法律和犹太的宗教,而保罗这位全新的宣教士生在希腊文化之中,长于犹太宗教之下,又是罗马公民。因此,当保罗在「彼西底的安提阿」会堂中站起来讲道之时,实在是教会历史上伟大的一刻,这篇讲道16-41节也成为《使徒行传》所记录的保罗第一篇、也是最完整的讲章
  • 这篇讲道综合了彼得第一篇讲道(二14-36)和司提反见证(七2-53)的特点,保罗融会贯通了整本旧约圣经,贴切地应用到当前听众的处境上,信息的核心是因信称义,而称义的根据是耶稣基督的复活,包括三大部分:
    1. 神对历史的管理(16-25节);
    2. 已经成就的救恩(26-35节);
    3. 正在施行的救恩(36-41节)。
  • 16-25节是阐述神对历史的管理:保罗首先回顾了选民从亚伯拉罕(17节)到施洗约翰(25节)的历史,证明历史并非循环,也非随机,而是在神主权的管理之下、成就神的救赎计划,整个人类的历史都是指向「救主」(23节)耶稣。今天、当属灵的人以基督为中心来看待过去、现在和未来的时候,就「能看透万事,却没有一人能看透了他」(林前二15)。
  • 「保罗就站起来」(16节),表明他的话是「劝勉众人」(15节),而不是讲解律法。因为在会堂里是坐着讲解圣经(路四20)。
  • 「一切敬畏神的人」(16节),指对犹太教感兴趣的外邦人。
  • 「此后给他们设立士师,约有四百五十年,直到先知撒母耳的时候」(20节),可译为「约有四百五十年。此后,祂给他们设立士师,直到撒母耳先知的时候」(和合本修订版,英文ESV译本)。从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算起,直到大卫作王为止,大约是四百五十年(士十一26;撒下五3-5;王上六1)。
  • 以色列人「求一个王」(21节),动机并不蒙神喜悦(撒上八5-9)。但神超越了人的无知,先照人所求的赐下扫罗,然后引进合神心意的王大卫(22节),进而带出「救主」(23节)耶稣,并且差派施洗约翰作祂的先锋(25节)。「救主」一词在旧约里用来指士师(士三9、15),也指神自己(诗二十七1)。

【徒十三26】「弟兄们,亚伯拉罕的子孙和你们中间敬畏神的人哪,这救世的道是传给我们的。」

【徒十三27】「耶路撒冷居住的人和他们的官长,因为不认识基督,也不明白每安息日所读众先知的书,就把基督定了死罪,正应了先知的预言;」

【徒十三28】「虽然查不出祂有当死的罪来,还是求彼拉多杀祂;」

【徒十三29】「既成就了经上指着祂所记的一切话,就把祂从木头上取下来,放在坟墓里。」

【徒十三30】「神却叫祂从死里复活。」

【徒十三31】「那从加利利同祂上耶路撒冷的人多日看见祂,这些人如今在民间是祂的见证。」

【徒十三32】「我们也报好信息给你们,就是那应许祖宗的话,」

【徒十三33】「神已经向我们这作儿女的应验,叫耶稣复活了。正如诗篇第二篇上记着说:祢是我的儿子,我今日生祢。」

【徒十三34】「论到神叫祂从死里复活,不再归于朽坏,就这样说:我必将所应许大卫那圣洁、可靠的恩典赐给你们。」

【徒十三35】「又有一篇上说:祢必不叫祢的圣者见朽坏。」

  • 26-35节是宣告神的恩典,即已经成就的救恩(Salvation accomplished):神对历史的管理,是为了成就祂的救赎计划,「这救世的道是传给我们的」(26节)。虽然许多犹太人滥用自由意志、不肯承认救主(27-28节),但好消息是:这一切仍然在神的管理之中(29节),虽然人会愚昧,神却不会失败;虽然人钉死耶稣,「神却叫祂从死里复活」(30节)。门徒就是耶稣复活的见证(31节),这「好信息」(32节)的核心就是耶稣的复活(32-35节)。人的血统、身分或敬虔都不是得救的门路,惟有耶稣才是。因此,「亚伯拉罕的子孙」(26节)和「敬畏神的人」(26节)都需要「这救世的道」。
  • 保罗特地将听众和弃绝耶稣的人区别出来,是要劝勉他们站对立场,不要错失救恩的机会;不要效法「耶路撒冷居住的人和他们的官长」(27节),弃绝耶稣、「把基督定了死罪」(27节)。
  • 我们若「不认识基督」(27节),读经不能读出里面活的基督(约五39-40),就会和这些犹太教的领袖一样「不明白每安息日所读众先知的书」(27节),只能摸着字句,而不能摸着字句里面的灵,结果越读经、越叫我们死气沉沉(林后三6)。
  • 「木头」(29节;五30;十39;彼前二24)就是十字架,因为十字架是用一根树干作直柱。
  • 33节引自诗二7。诗篇第二篇被公认为是弥赛亚诗篇,早期信徒都将它应用在主耶稣身上(四25、26;路三22;来一5,五5)。保罗也把这段经文当作基督复活的预告。
  • 34节引自七十士译本赛五十五3。
  • 「朽坏」(34节)引自诗十六10。神既应许弥赛亚将永远掌权(撒下七16),惟有祂永远活着,不见朽坏(35节),才可以实现。彼得在五旬节的讲道中也引用了诗十六10(二27)。

【徒十三36】「大卫在世的时候,遵行了神的旨意,就睡了(或译:大卫按神的旨意服事了他那一世的人,就睡了),归到他祖宗那里,已见朽坏;」

【徒十三37】「惟独神所复活的,祂并未见朽坏。」

【徒十三38】「所以,弟兄们,你们当晓得:赦罪的道是由这人传给你们的。」

【徒十三39】「你们靠摩西的律法,在一切不得称义的事上信靠这人,就都得称义了。」

【徒十三40】「所以,你们务要小心,免得先知书上所说的临到你们。」

【徒十三41】「主说:你们这轻慢的人要观看,要惊奇,要灭亡;因为在你们的时候,我行一件事,虽有人告诉你们,你们总是不信。』」

  • 36-41节是呼吁听众因信称义,接受正在施行的救恩(Salvation applied):耶稣已实现了神对历史的管理,成就了恩典,为人提供了称义的可能性。因此,各人「务要小心」(40节)、作出正确选择,因为赦罪的道本来就是传给他们的(38节),不可错失因信称义的良机(41节)。
  • 犹太拉比经常使用串珠(gezerah shavah)的技巧,把有同一个关键字的经文连在一起。35-37节可能是用赛五十五5的「圣者」和诗十六10的「圣者」连到一起,证明那位永不会朽坏的「圣者」(35节)就是神所复活的基督(二2528)。
  • 大卫的尸骨「已见朽坏」(36节),所以「祢的圣者」(35节)决不是指大卫,而是指基督(37节)。
  • 「赦罪的道是由这人传给你们的」(38节),原文是「赦罪是借着这人传给你们的」(英文ESV译本),指通过复活的耶稣基督,人的罪就能得着赦免。
  • 「你们靠摩西的律法,在一切不得称义的事上信靠这人,就都得称义了」(39节),这是《使徒行传》第一次宣告「因信称义」的真理,明确地指出:倚靠「摩西的律法」,并不能让人得救,因为「凡有血气的,没有一人因行律法称义」(加二16);只有信靠基督,才能叫人在神面前立刻「称义」,而不是通过努力逐渐得救。这个恩典同样临到外邦人和犹太人,「神的义,因信耶稣基督加给一切相信的人,并没有分别」(罗三22)。
  • 「称义」,原文就是被神「算为义」(路十八14),意思是被神看作无罪,因此与神和好、蒙神悦纳。保罗比较少用「赦罪」(38节)一词(罗四7;弗一7;西一14),而更喜欢用「称义」。这是法律上宣判无罪释放的用词,不但情绪比「赦罪」更强烈,而且解释了被「赦罪」的原因。
  • 41节引自七十士译本的哈一5,原文是神警告过去的犹大百姓:不要以为慈爱的神不会借着残暴的迦勒底人来审判他们。同样,现在的听众若是以为保罗所讲的信息难以置信,不肯「信靠这人」(39节),「观看、惊奇」(41节)而「不信」(41节),结局也是重蹈「灭亡」(41节)的覆辙,因为「先知书上所说的」(40节)审判,也随时有可能临到今天不信的人身上。

【徒十三42】「他们出会堂的时候,众人请他们到下安息日再讲这话给他们听。」

【徒十三43】「散会以后,犹太人和敬虔进犹太教的人多有跟从保罗、巴拿巴的。二人对他们讲道,劝他们务要恒久在神的恩中。」

  • 「众人请他们到下安息日再讲这话给他们听」(42节),表明保罗的警告虽然严厉、但却扎心,所以听众的反应非常热烈。
  • 「敬虔进犹太教的人」(43节),指皈依犹太教的外邦人。
  • 「务要恒久在神的恩中」(43节),指不要离开因信称义的道理、回到靠行律法得救的老路上去(39节)。

【徒十三44】「到下安息日,合城的人几乎都来聚集,要听神的道。」

【徒十三45】「但犹太人看见人这样多,就满心嫉妒,硬驳保罗所说的话,并且毁谤。」

【徒十三46】「保罗和巴拿巴放胆说:『神的道先讲给你们原是应当的;只因你们弃绝这道,断定自己不配得永生,我们就转向外邦人去。」

【徒十三47】「因为主曾这样吩咐我们说:我已经立祢作外邦人的光,叫祢施行救恩,直到地极。』」

  • 保罗在上个安息日的讲道广受欢迎,神的名大得荣耀,所以到了下一个安息日,「合城的人几乎都来聚集,要听神的道」(44节)。
  • 「犹太人」(45节),指犹太教的领袖。他们反对保罗的原因不是出于理性、也不是根据真理,而是因为看到保罗大受欢迎,所以「满心嫉妒」(45节)。当百姓归信基督的时候,受损失最大的就是宗教的既得利益者。
  • 人若弃绝神的话,就等于「断定自己不配得永生」(46节)。保罗所传的福音被犹太同胞拒绝(45节),印证了神要使用他「为外邦人作使徒」(加二8)。
  • 「我们就转向外邦人去」(46节),不是说保罗从此不再向犹太人传福音,而是不再在这个会堂里传福音。保罗在以后的宣教旅程中,每到一地,总是先进犹太会堂(十四1;十六13;十七1、10、17;十八4、19;二十17),把福音传给犹太人(罗一16),被拒绝以后再「转向外邦人去」(46节)。
  • 47节引自赛四十九6,预言基督是真正的神仆以色列,祂要作外邦人的光、拯救全人类(路二29-32)。基督的任务,也就是跟随祂的门徒的任务,所以主特别拣选保罗来执行这任务。

【徒十三48】「外邦人听见这话,就欢喜了,赞美神的道;凡预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。」

【徒十三49】「于是主的道传遍了那一带地方。」

【徒十三50】「但犹太人挑唆虔敬、尊贵的妇女和城内有名望的人,逼迫保罗、巴拿巴,将他们赶出境外。」

【徒十三51】「二人对着众人跺下脚上的尘土,就往以哥念去了。」

【徒十三52】「门徒满心喜乐,又被圣灵充满。」

  • 因着「神的道」(48节),全城分裂成彼此对立的两大阵营,他们争论的中心不是政治经济、文化生活,而是人生最根本的需要:复活的耶稣和永生。这正如主耶稣所说的:「我来要把火丢在地上,倘若已经着起来,不也是我所愿意的吗」(路十二49)?
  • 同样是听到使徒保罗被圣灵充满的讲道,有的人相信、有的人不相信,表明人之所以信主,并非因为讲员的口才,也不是因为信徒的爱心或见证,而是因为神的拣选。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,信主的都是神「预定得永生的人」(48节),这正是赛四十九6的预言47节)。而弃绝主的人,则证明「自己不配得永生」(46节),无论他是不是亚伯拉罕的肉身子孙。一个人之所以能得着永生,是因为「神从创立世界以前,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」(弗一4),并非倚靠自己的行为、努力或决定。因为人的行为会软弱、努力会失败、决定会后悔,惟有神的拣选和主权才是可靠、不变的。但是,人也有自由和责任对白白的恩典作出正确的回应(40-41节);神的拣选(48节)和人的责任(40-41节)都是圣经真理,当两者看似矛盾时,我们只需要知道一点:虽然神的主权是绝对的,但不是神的拣选让人犯罪,而是人的选择使自己受罚;神的预定绝不会惩罚那些主动寻求永生的人,而是俯就那些不配得救的人。问题是:地上有人主动寻找永生吗(罗三11)!
  • 「于是主的道传遍了那一带地方」(49节),这是保罗一贯而有效的宣教策略。他总是先在中心城镇宣教,然后让当地门徒把福音传遍周围的村镇。
  • 「虔敬、尊贵的妇女」(50节),指皈依犹太教的外邦上流社会的妇女。古代的希腊社会道德败坏,受苦最深的总是妇女。所以许多外邦妇女被圣经里的圣洁伦理吸引,她们又不需要行割礼,所以比较容易加入犹太教。犹太人可能利用她们对丈夫施加影响,「逼迫保罗、巴拿巴」(50节)。
  • 「二人对着众人跺下脚上的尘土」(51节),意思是把拒绝基督的犹太人当作不属神的外邦人(路九5)。当时,法利赛人离开外邦人的地区时,会把尘土从鞋子上除掉,表示脱离外邦尘土的污秽。
  • 「以哥念 Iconium」(51节)位于彼西底的安提阿东南方大约150公里,属于弗吕家省。
  • 神的工作开始是「被圣灵差遣」(4节),过程是「被圣灵充满」(9节),结果也是「被圣灵充满」(52节)。使徒走了,圣灵还在;福音的使者被赶出境,福音却留在那里。因信称义的门徒已经进入了基督的身体,所以「满心喜乐,又被圣灵充满」(52节)。
  • 当塞浦路斯的术士「敌挡使徒」(8节)的时候,保罗「被圣灵充满」(9节),果断施行神迹反击(10-11节);当安提阿的犹太人驱逐使徒的时候(50节),保罗和巴拿巴却顺势离开(51节),留下「被圣灵充满」的门徒。因为他们知道,「主的道」(49节)在这一带已经不可阻挡了,「凡预定得永生的人」(48节)都会相信。神的预定是宣教士胜不骄、败不馁的根据,因为他们知道圣灵绝不会杂乱无章、手足无措,而是有条不紊地带领教会向外邦人宣教:祂首先借着司提反的殉道分散耶路撒冷的门徒,然后让犹太和撒马利亚的门徒合一,又带领彼得拆毁了犹大和外邦人之间隔断的墙 ,最后才差遣外邦人的使徒向远方宣教。现在,虽然圣灵暂时带他们离开了,但很快还会带他们再来(十四22),主耶稣绝不会撇下自己的羊不管(约十28-29)。
上图:保罗的三次宣教旅程。

上图:保罗的三次宣教旅程。

读经有感:分派和打发

  显然,先知和教师,就等同牧师和教师,都是传递神旨意和话语,或教导神旨意和话语的人。分派某同工出去远宣,必源于圣灵自己主动鲜明的指令。打发该同工是众同工顺从圣灵的指令,为该同工举行送别礼。

  十二使徒经历圣灵的浇灌与充满后,比较明显的是腓利一次过向埃提亚伯的太监宣教,以及彼得一次过向凯撒利亚的哥尼流宣教。但相比之下,安提阿教会反倒成为圣灵所使用正式从事远宣之教会的鼻祖!

默然自问

  1. 是否安提阿教会主领同工们必须在服事与禁食时,圣灵才会发声指派宣教的人?
  2. 圣灵指派五位主领同工中为首的巴拿巴和居尾的扫罗,是否有什么原则性的提示?



来源:https://cmcbiblereading.org/

 






上一篇:使徒行传第12章逐节注解、祷读
下一篇:使徒行传第14章逐节注解、祷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