希伯来书第3章逐节注解、祷读

【来三1】「同蒙天召的圣洁弟兄啊,你们应当思想我们所认为使者、为大祭司的耶稣。」

【来三2】「祂为那设立祂的尽忠,如同摩西在神的全家尽忠一样。」

  • 三-四章的主题是「圣徒应当因信进入应许的安息」,与十19-十一章「圣徒应当因信等候应许的产业」前后呼应。这部分本身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结构:
    • A. 大祭司、神儿子耶稣是安息的盼望(三1-6);
    •  B. 硬着心的不信者不能进入安息(三7-四13)
    • A1. 大祭司、神儿子耶稣是安息的保障(四14-16)
  • 1-6节的主题是「大祭司、神儿子耶稣是安息的盼望」,与四14-16「大祭司、神儿子耶稣是安息的保障」首尾呼应,两部分都使用了共同的关键词「天」(三1的「?πουρ?νιο?/epouranios」原文源于四14「ο?ραν??/ouranos」)、「认为 ?μολογ?α/homologia 」(1节;四14「承认」原文)、「大祭司」(三1;四14、15)、「耶稣」(1节;四14)、「儿子」(6节;四14)和「胆量 παρρησ?α/parrhesia」(6节;四16「坦然无惧」原文)。
  • 第1节原文用「所以」(英文ESV译本)开始。因为作者已经宣告基督「在神的事上成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」(二17),所以现在要求读者应当「思想我们所认为使者、为大祭司的耶稣」(1节)。这些信徒面对逼迫和试探,之所以缺乏信心和安全感,是因为他们过于专注自己和问题,解决的方法就是专心「思想」基督。
  • 第1节从四个角度对重生信徒的身分进行了描述:
    1. 他们都是「弟兄」(1节),既是作者的弟兄,也是基督的弟兄(二11)。因为他们都是圣灵重生的,所以「都是出于一(二11)。
    2. 他们都是「圣洁」(1节)的,也就是被基督分别为圣、属于神的圣徒(二11)。
    3. 他们都是「同蒙天召的」(1节),并非根据自己的理智、情感或意志而相信,而是出于神的「天召」。神的有效呼召是从天而来、领我们向天而去,追求真实的「天恩」(六4)、「天上的本物」(九23)、在天上「更美的家乡(十一16)和「天上的耶路撒冷」(十二22)。
    4. 他们都是回应呼召、宣认相同信仰的。「所认」(1节)可译为「所宣认」(和合本修订版),耶稣是他们所共同承认的信仰核心。 
  • 第1节宣告了耶稣基督的双重职分:
    1. 祂是神的「使者」(1节):原文就是「使徒」。每个信主的人都要承认主耶稣有完全的神性,祂奉父神差遣,道成肉身彰显父(约一18),施行启示之工(约十四10;十七3)。而祂所差遣的使徒,正是祂自己「使者」职分的延伸(约十七18;二十21)。
    2. 祂是人的「大祭司」(1节):每个信主的人都要承认主耶稣有完全的人性,祂是人在神面前的代表和中保(提前二5),施行救赎之工(约三17;约壹四10)。
  • 「祂为那设立祂的尽忠,如同摩西在神的全家尽忠一样」(2节),引自神对摩西的评价:「我的仆人摩西不是这样;他是在我全家尽忠的」(民十二7)。

【来三3】「祂比摩西算是更配多得荣耀,好像建造房屋的比房屋更尊荣;」

【来三4】「因为房屋都必有人建造,但建造万物的就是神。」

【来三5】「摩西为仆人,在神的全家诚然尽忠,为要证明将来必传说的事。」

【来三6】「但基督为儿子,治理神的家;我们若将可夸的盼望和胆量坚持到底,便是祂的家了。」

  • 摩西是奉神差遣颁布律法的使者,也在亚伦承接圣职之前兼任大祭司(利八14-24;诗九十九6)。耶稣基督也兼任「使者」(1节)和「大祭司」(1节),但却超越了摩西(3-6节)。虽然基督和摩西都是向神「尽忠」,但却有两个根本的不同:
    1. 基督是房屋的建造者、摩西是房屋(3-4节):「房屋 ο?κο?/oikos」(3、4节)原文与「家」(2、5、6节;十2)、「殿」(太十二4)是同一个词,是双关语。摩西只是神家的一员、被用来建造神家的「活石」(彼前二4-5),基督却是神的家(提前三15)、教会(太十六18)和圣殿(约二19)的真正建造者;因此,「祂比摩西算是更配多得荣耀,好像建造房屋的比房屋更尊荣」(3节)。
    2. 基督是房主的儿子、摩西是房主的仆人(5-6节):摩西是在「仆人」的地位上「向神的全家尽忠」,而基督是在「儿子」的地位上「治理神的家」。「仆人」的事奉是「为将来要谈论的事作证」,预备和见证「儿子」的工作(路二十四27、44-45)。所以主耶稣说:「你们查考圣经,因你们以为内中有永生;给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」(约五39),「你们如果信摩西,也必信我,因为他书上有指着我写的话」(约五46)。
  • 5-6节可译为「摩西作为仆人,向神的全家尽忠,为将来要谈论的事作证;但是基督作为儿子,治理神的家。我们若坚持因盼望而有的胆量和夸耀,我们就是祂的家了(和合本修订版,英文ESV译本)。
  • 「胆量 παρρησ?α/parrhesia」原文与「坦然无惧」(四16)、「坦然」(十19」、「勇敢的心」(十35」是同一个词,指信徒可以靠着神的儿子坦然无惧地来到父神面前。
  • 「夸耀 κα?χημα/kauchema」原文与「欢乐」(腓一26)是同一个词,指蒙赦免的罪人「在基督耶稣里的欢乐」(腓一26)。
  • 人不能靠着「坚持」进入神家,但只有「坚持」才能证明自己属于神家、接受神儿子的治理,所以说:「我们若坚持因盼望而有的胆量和夸耀,我们就是祂的家了」。因为能使「同蒙天召」的人得救的信心,是始于基督、并且在「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」(十二2)里持续,所以才能「坚持到底」(6、14节;十23)。正如主耶稣对那些承认信祂的犹太人所说的:「你们若常常遵守我的道,就真是我的门徒」(约八31)。人若对自己赖以得救的福音不清不楚(林前十五1-2),不能「在所信的道上恒心,根基稳固,坚定不移」(西一23),表明起初就没有真实的信心(林后十三5),「他们出去,显明都不是属我们的」(约壹二19)。

【来三7】「圣灵有话说:你们今日若听祂的话,」

【来三8】「就不可硬着心,像在旷野惹祂发怒、试探祂的时候一样。」

【来三9】「在那里,你们的祖宗试我探我,并且观看我的作为有四十年之久。」

【来三10】「所以,我厌烦那世代的人,说:他们心里常常迷糊,竟不晓得我的作为!」

【来三11】「我就在怒中起誓说: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。」

  • 三7-四13的主题,是「硬着心的不信者不能进入安息」,整体是一个交错平行结构:
    • A. 不可硬着心、惹神发怒(三7-8);
    •  B. 以色列人在旷野试神探神四十年、被神厌烦(三9-10);
    •   C. 神在怒中起誓:他们不可进入安息(三11);
    •    D. 谨慎不信的恶心(三12);
    •     E. 要天天互相劝勉(三13-14);
    • A1. 不可硬着心、惹神发怒(三15);
    •  B1. 以色列人在旷野惹神发怒四十年、被神厌烦(三16-17);
    •   C1. 神在怒中起誓:不信者不可进入安息(三18);
    •    D1. 不信者不能进入安息(三19);
    •     E1. 互相劝勉的内容(四1-13)。
  • 第7节原文用「所以」(英文ESV译本)开始。因为「我们若将可夸的盼望和胆量坚持到底,便是祂的家了」(6节),所以要以出埃及时倒毙旷野的以色列人为鉴戒(7-19节)、「不可硬着心」(8、15节;四7)。「硬着心」,比喻刚硬悖逆,在理性上否认神、情感上反对神、意志上离弃神。
  • 7-11节引自诗九十五7-11的七十士译本,回顾出埃及时以色列人的失败。诗九十五7-8是后来犹太人在安息日黄昏崇拜的宣召经文(Kabbalat Shabbat),当时也是犹太人熟悉的安息日经文。
  • 「圣灵有话说」(7节),表明初期教会的基督徒和犹太教徒都承认旧约圣经是圣灵默示的(十15)。
  • 跟随摩西出埃及的以色列人曾在汛的旷野利非订发怨言,表面上是因为缺水(出十七1-3),实际上是「不信」(12节;民十四11),质疑神的护理和良善,所以惹神发怒。摩西「给那地方起名叫玛撒,又叫米利巴」(出十七7),「米利巴」的意思是「争闹」,「玛撒」的意思是「试探」。
  • 出埃及的以色列人不愿顺服神进入迦南,情愿回到埃及为奴之地,结果被神惩罚「在旷野飘流四十年」(民十四33),期间不断地试探神(出十五23;十六1;民十一3;二十1)、观看神的作为「有四十年之久」(9节),以致成为恶习。「四十」在圣经里代表彻底,比如:神降雨在地上四十昼夜(创七4),挪亚在亚拉腊山顶等了四十天才开了方舟的窗户(创八6),薰尸的常例是四十天(创五十3),摩西在旷野牧羊四十年(徒七30),摩西在西奈山上前后两次四十昼夜(出二十四18;三十四28),十二探子窥探迦南地四十天(民十三25),受刑者鞭打四十下(申二十五3),非利士人与以色列人对峙四十日(撒上十七16),大卫、所罗门分别作王四十年(王上二11;王上十一42),以利亚走了四十昼夜到西奈山(王上十九8),约拿宣告尼尼微城过四十天倾覆(拿三4),主耶稣在旷野四十天受试探(可一13)。
  • 「他们心里常常迷糊」(10节),指出埃及的以色列人内心悖逆、不肯顺服,所以总是误入歧途。「竟不晓得我的作为」(10节),可译为「竟不知道我的道路」(和合本修订版,英文ESV译本),指不明白神的旨意和工作法则。没有一个世代的人像出埃及的以色列人经历过那么多的神迹奇事,但神却说他们「竟不知道我的道路」、甚至「藐视」神(民十四22-23),因为他们不肯顺服,所以「如羊走迷;各人偏行己路」(赛五十三6)。
  • 人若「存着不信的恶心」,就会「心里常常迷糊」,再多的神迹奇事也不能让他们顺服神的道路、遵行神的旨意。因此,虽然神用「丰富的恩慈、宽容、忍耐」(罗二4)领他们悔改,但却「厌烦那世代的人」(10节),定意拆毁他们,所以「就在怒中起誓说: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」(11节)。出埃及时二十岁以上的以色列男丁,除了约书亚和迦勒,都不得进入迦南(民十四29-32)。
  • 在诗九十五11中,「我的安息」指神所应许的迦南「安息地」(申十二9),不是指救恩,而是预表信徒在基督里的安息(四3)。「进入我的安息」,就是不再倚靠人的肉体,而是凭信心接受神已经做成的工作:在旧约,就是不定睛于身材高大的亚衲族巨人(民十三31-32),相信神必能领百姓得着应许之地(民十四8-9);在新约,就是不定睛于环境里的逼迫和难处上,相信基督必能使我们在神面前「得怜恤,蒙恩惠,作随时的帮助」(四16)。

【来三12】「弟兄们,你们要谨慎,免得你们中间或有人存着不信的恶心,把永生神离弃了。」

【来三13】「总要趁着还有今日,天天彼此相劝,免得你们中间有人被罪迷惑,心里就刚硬了。」

【来三14】「我们若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,就在基督里有分了。」

  • 「弟兄们,你们要谨慎」(12节),这是本书的第二个警告。
  • 出埃及的以色列人并非不信有神,也不是没有经历过神的作为(9节),但却仍然「存着不信的恶心,把永生神离弃了」(12节;民十四11)。因为他们不相信神的应许、不信靠神每日的供应,实际上就是「不信」。今天,许多自称信主的人虽然理智上承认有神,但却把神排除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之外,心思言行好像没有神一样,这就是「存着不信的恶心」。当时「离弃」神的行为,特指一些犹太信徒忍受不住环境的逼迫,离开教会、回到犹太教里。
  • 本章三次提到「今日」(7、13、15节),「今日」是我们进入安息的得胜关键,不但旷野的百姓如此,本信的读者是如此,今天的信徒更是如此。因为「现在正是悦纳的时候!现在正是拯救的日子」(林后六2),所以「总要趁着还有今日,天天彼此相劝」(13节)。
    1. 「天天彼此相劝」的原因:人的罪性和撒但的试探从来没有变过,我们天天都有可能「被罪迷惑」(13节)。信徒若是孤芳自赏、闭门潜修,不愿在团契里彼此交通、彼此劝勉,不但会对罪习以为常、而且更会自欺欺人,「心里就刚硬了」(13节),结果就会「惹祂发怒、试探祂」(8节)、「随流失去」(二1)。
    2. 「天天彼此相劝」的目的:让我们能「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」(14节),证明我们属于神家(6节),「就在基督里有分了」(14节),能在基督里得着安息。「信心」原文也译为「确信 confidence」(英文ESV译本,林后九4),并不是指得救的「信心 faith」。
    3. 「天天彼此相劝」的内容:在三7-四13的交错平行结构中,对应于四1-13。

【来三15】「经上说:『你们今日若听祂的话,就不可硬着心,像惹祂发怒的日子一样。』」

【来三16】「那时,听见祂话惹祂发怒的是谁呢?岂不是跟着摩西从埃及出来的众人吗?」

【来三17】「神四十年之久,又厌烦谁呢?岂不是那些犯罪、尸首倒在旷野的人吗?」

【来三18】「又向谁起誓,不容他们进入祂的安息呢?岂不是向那些不信从的人吗?」

【来三19】「这样看来,他们不能进入安息是因为不信的缘故了。」

  • 人若「硬着心」(15节)、定意悖逆,即使是「听见祂话」(16节)、「跟着摩西从埃及出来的众人」(16节),最终的结局也是「尸首倒在旷野」(17节)。信徒不可以为蒙恩得救以后就可以「各人偏行己路」(赛五十三6),因为出了埃及却不能进迦南的人,身在旷野、心在埃及,比在埃及为奴的光景更加可怜(出十六3;民十一4-6)。神的救恩不只是救我们脱离世界,更要带我们进入基督的国度、在基督里得着安息。
  • 人里面「不信」(12、19节)神的应许,外面就会「不信从」(18节)神的道路。外面的「犯罪」(17节)反映了里面的「不信」。凡是自称信主,生活中却「不信从」主的人,实际上就是「不信」。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神所赐的真实信心,只是人的理性、情感、意志所冒充的自信,所以不能「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」(14节)、「在基督里有分」(14节),结果「不能进入安息」(19节)。
  • 过去,出埃及的以色列人蒙了神的拯救、亲眼观看神的作为(9节),但却体贴肉体、不肯顺服,反而不断试探神(9节),结果既回不到埃及,也进不了迦南安息之地(11节),在旷野「绕行」(申二1)四十年。今天,许多信徒因为体贴肉体,也不愿信从,而是用各种貌似属灵的理由来试探神:既然「不要勉强」、要「捐得乐意」(林后九7),是不是不乐意就可以少奉献一点?既然「那真正拜父的,要用心灵和诚实拜祂」(约四23),是不是电视敬拜、网上敬拜就可以了?既然「凡预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」(徒十三48),是不是不需要我们传福音了?既然神「不用人手服事,好像缺少什么」(徒十七25),是不是不需要我们事奉了?——圣灵警告我们:「我们务必竭力进入那安息,免得有人学那不信从的样子跌倒了」(四11),既回不了世界,也享受不了基督里的安息;有了儿子的地位,却承受不了儿子的产业,一生在旷野「绕行」,成为被神「厌烦」(10节)的人!
上图:「确实的信心」不只是信有神,也是对神满有把握,就像这个孩子对父亲满有把握一样。

上图:「确实的信心」不只是信有神,也是对神满有把握,就像这个孩子对父亲满有把握一样。




来源:https://cmcbiblereading.org/

 




上一篇:希伯来书第2章逐节注解、祷读
下一篇:希伯来书第4章逐节注解、祷读

点我,加官微,防失联